又一個超級 IPO,來了。
7 月 16 日,華電新能正式登陸上交所主板。公司上市首日較發行價 3.18 元高開 73% 報 5.5 元 / 股,開盤不久新股兩度大漲臨停。截至上午十點,華電新能總市值突破 4000 億元。
180 億元的募資金額,也一舉刷新了中策橡膠實際募資額 40.66 億元所保持的紀錄,使華電新能成為 2025 年 A 股最大 IPO。
作為央企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中國華電主要的新能源平臺,華電新能的資產全面覆蓋國內風光資源豐沛和電力消費需求旺盛的區域,是國內最大新能源公司之一。
截至 2024 年,華電新能控股發電項目裝機容量為 6861.71 萬千瓦,其中,風電 3202.45 萬千瓦,市場份額為 6.15%;太陽能發電 3659.26 萬千瓦,市場份額為 4.13%。不難看出,華電新能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及發電量規模均位于行業前列。
按這頭新能源 " 巨無霸 " 的計劃,此次 IPO 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后,將投入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項目建設,用于風光大基地項目、就地消納負荷中心項目、新型電力系統協同發展項目和綠色生態文明協同發展項目建設。
如下圖所示,項目投資總額高達 804.46 億元,遠超 180 億元的募集資金規模。但華電新能表示," 如實際募集資金凈額不能滿足募投項目投資需要,缺口部分將由公司自籌解決。"
圖 / 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概況 來源 / 華電新能招股書融中財經截圖
跑出這頭巨無霸的所在地福建,同樣闖進大家視線。值得一提的是,2025 年港股最大 IPO 寧德時代同樣來自福建,除此之外,舒寶國際、吉宏科技、容大合眾、安井食品、一品威客、聯掌科技、因立夫等多家來自福建的企業陸續登陸二級市場。
如此一幕幕,不過是閩企叩響資本市場大門的縮影。
霸新能源 " 巨無霸 ",再闖二級市場
隨著開盤鐘聲落下,華電新能的市值頃刻直沖 3000 億元,除了刷新 " 年內 A 股最高紀錄 " 外,也把 " 新能源最大 IPO" 的標簽牢牢貼在中國資本市場的版圖上。
于華電新能而言,如此龐大的體量并非一蹴而就。
回溯歷史,華電新能的崛起是中國華電十余年來新能源板塊不斷整合、不斷進化的結果。
華電新能的故事要追溯至 2004 年。這一年 10 月,中國華電在福建省設立全資子公司 " 華電福建發電有限公司 ",以管理福建的水電、火電以及核電。其后,該公司更名為華電福新能源有限公司,并與華電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進行重組改制,成立了華電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 " 華電福新 "),而這正是華電新能的前身。
此后多年間,中國華電將全國的風電及其他新能源項目陸續劃入華電福新,使后者成為中國華電旗下清潔能源平臺,并于 2012 年 6 月帶領華電福新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彼時,華電福新募集資金約 25 億港元。當時,時任華電福新董事長黃憲培表示,華電福新的電源結構呈現 " 水火互濟、風核并舉 " 的特點,增長潛力大," 這次募集資金將用于清潔能源的投資建設、購買風力發電設備、優化公司資本結構和一般企業日常運營需求。公司未來將以水電和風電為核心,進一步拓展多元化發電資產組合規模,到 2015 年力爭成為世界一流的多元化清潔能源公司和中國最大的上市清潔能源公司。"
在港上市后,華電福新的確如集團所愿,發展態勢良好,業績保持著穩健增長,但華電福新的價值卻長期被港股市場低估。
2016 年之后,華電福新的股價更是不斷探底,長期徘徊在 2 港元 / 股上下,市盈率難超 10 倍,市凈率更是幾乎停滯在 0.8 倍,遠低于 A 股同類型上市企業。不僅如此,在港股低流動性下,華電福新的股權融資能力也被制約。
因此,為提高中國華電未來新能源業務發展的靈活性和效率,從根本上破解上市平臺的股本融資瓶頸,一場針對華電福新退市的籌備在 2020 年前后悄然進行。
而在港股價值被低估的不只有華電新能,自 2019 年起,在港股上市的新能源企業接連私有化,中國電力清潔能源、中電綠色清潔能源、哈爾濱電氣、華能新能源等企業先后從港股退市。
在這股退市浪潮中,華電福新業按下 H 股交易終止鍵。
2020 年 6 月 1 日,華電福新發布帶有確切意圖的要約公告稱,由其控股股東中國華電全資擁有的福建華電福瑞提出按每股 H 股 2.5 港元收購價私有化公司。僅歷時 4 個月,華電福新私有化交易完成,2020 年 9 月,華電福新從港交所退市。
華電福新從港交所退市后,中國華電進一步加快了新能源資產重組步伐。在華電福新私有化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以華電福新子公司華電福新發展為主體,完成了多次資產重組。
2020 年 11 月,在華電福新退市不足 3 個月之際,中國華電將 26 個區域 154 家單位、總裝機逾 1600 萬千瓦,總資產過千億元的風光電資產全部注入華電福新發展,并于 2020 年底完成首批資產重組。
2021 年 5 月 24 日,中國華電旗下的華電國際發布公告,擬出資 212.37 億元認購華電福新發展的新增注冊資本 58.97 億元,取得其 37.19% 的股權;同年 6 月 30 日,華電國際將其控股持有的 27 家新能源公司和間接持有的 10 家新能源公司股權及資產全部出售給華電福新發展,完成約 800 萬千瓦的風光電資產交割,標志著本輪第二批重組圓滿完成。至此,華電國際通過大比例參股華電福新發展,推動新能源發展并分享發展成果的態勢也初步形成。
同在 2021 年," 華電福新 " 正式更名為 " 華電新能 ",并進一步整合中國華電旗下新能源資產。招股書顯示,2021 年到 2024 年上半年,華電新能共收購了中國華電旗下 10 家企業的控制權或資產。
2022 年,華電新能正式開啟 " 回 A" 之路,這一年 7 月,華電新能預披露招股書。2023 年,華電新能獲上交所受理,時隔多年,華電新能終于推開上交所大門,成功登陸 A 股市場。
鐘聲已遠,征途未盡。雖然華電新能成功再闖 IPO,但新一輪闖關顯然剛剛開始。
340 億,賣電撐起一個超級 IPO
把鏡頭拉遠,華電新能的輪廓在資本市場上愈發清晰——一艘自中國華電內部駛出的巨型新能源航母,正以每年新增千萬千瓦的速度在風與光的疆域里擴張。
招股書顯示,2021 年— 2024 年,公司營收持續增長,分別為 217.4 億元、246.7 億元、295.8 億元和 339.7 億元。2021 年— 2023 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穩步提升,分別為 72.5 億元、85.2 億元和 96.2 億元;直到 2024 年因補貼退坡與平價電價全面落地,盈利短暫回落至 88 億元。即便如此,華電新能依舊穩居行業第一梯隊。
作為中國華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為主的新能源業務最終整合的唯一平臺," 規模 " 是華電新能身上最醒目的標簽。
目前,華電新能存量項目規模領先,是我國新能源裝機規模最大的公司之一。截至 2024 年底,公司控股裝機容量已攀升至 6861.71 萬千瓦,其中風電 3202.45 萬千瓦、太陽能 3659.26 萬千瓦。按裝機容量計算,華電新能在國內風電行業市占率超過 6%,太陽能發電行業市占率超過 4%。
值得注意的是,項目體量的優勢不僅體現在獲取新資源時的競爭力,更在于建設階段可憑借規模議價,從供應商處鎖定高性價比設備,壓縮造價;運維環節則通過聯合備件與集約管理,持續提升存量資產效率。龐大的存量資產為快速擴張提供緩沖,使公司即便在短期內密集開工,也能維持整體業績穩健。
依托強大的資源優勢、資金優勢和技術實力優勢,華電新能以規模化開發項目為主,堅持以成規模、成建制推進項目開發建設的思想,發揮大平臺優勢,不斷擴大自身規模和影響力。
然而,規??癖嫉牧硪幻媸歉哓搨c高應收的 " 雙高 " 壓力。
截至 2024 年,華電新能的資產負債率已升至 73%,處于較高的水平;同期應收賬款余額突破 450 億元,遠超全年營收,其中九成以上為可再生能源補貼。數據顯示,2022 年— 2024 年,華電新能應收可再生能源補貼款賬面余額占應收賬款賬面余額的比例分別為 92.85%、92.34% 和 92.73%。補貼回款周期的拉長,疊加平價時代電價下行,使華電新能的現金流持續緊繃。
從業務結構看,風力發電仍是華電新能的 " 現金奶牛 ",2024 年貢獻了 67.52% 營收,毛利率長期維持在 50% 左右;隨著太陽能發電業務板塊期末裝機容量不斷上升,其各年度收入規模亦呈現上升趨勢,2024 年末已增長至 32.48%,成為第二大增長極。
股東層面,中國華電通過全資子公司華電福瑞與華電國際合計控制華電新能 83.43% 股權,牢牢掌握這艘新能源航母的方向盤。此前,在 " 十四五 " 期間,中國華電計劃新增 7500 萬千瓦新能源裝機,而華電新能作為其唯一整合平臺,將承接其中絕大部分增量。這意味著,未來三年公司裝機規模有望突破 1 億千瓦,再造一個 " 華電新能 "。
閩企,排隊 IPO
摘下 "2025 年 A 股最大 IPO" 光環的華電新能,其實只是閩企今年攪動二級市場熱潮的序章。
早在其之前,同樣來自福建的電池巨頭寧德時代于 2025 年 5 月赴港二次上市,募集資金凈額數百億港元,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大的上市募資額。而寧德時代同時也是福建寧德最耀眼的 " 招牌 "。
寧德時代的高速發展如同強力磁石,數年間吸引大批產業鏈企業在寧德扎根生長,形成了完整的動力電池產業鏈。這些企業涵蓋了電池材料、電池制造、電池回收等多個環節,不僅為寧德時代提供了穩定的供應鏈支持,也為寧德市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稅收收入。
在寧德時代的帶動下,寧德市的產業結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寧德,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新能源產業的高地,全市已形成 " 材料—工藝—設備—電芯—模組—電池包—電池管理系統(BMS)—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拆解—材料循環再生 " 的鋰電全產業鏈。2023 年世界儲能大會上,寧德被授予 " 中國新能源電池之都 " 稱號。
在 " 以投促引、以投促產 " 這條路徑上,寧德市也走在前列。今年 1 月,寧德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斥資 2 億元參與投資寧德時代碳中和基金。據悉,寧德時代碳中和基金設立于 2024 年 9 月,是由寧德時代專業化投資團隊聯合多家地方國資發起設立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寧德交投相關負責人介紹,投資碳中和基金,能夠加強交投集團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的投資韌性,強化寧德交投基礎產業與碳中和、新能源領域的協同效應、產投能力。
順著寧德身后望去,福建在發力科創金融這條路上,已逐步構建起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資本生態。
作為國內最早引入風險投資的省份之一,福建的 " 耐心資本 " 積淀深厚。其源頭可追溯至 2000 年——彼時福建省政府批準設立省內首家國有創投機構 " 福建華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即福建省創新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前身),由此開啟了本土創投的探索之路。
歷經二十余年發展,福建持續完善其科創金融體系。2024 年 11 月,《福建省促進政府引導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出臺,明確提出構建 " 上下聯動、橫向協同 " 的政府引導基金矩陣:計劃到 2029 年,以 100 億元省級政府投資基金為基石,撬動形成 300 億元功能類基金群(聚焦基礎創新與早期項目);同時以 100 億元省產業基金為核心,聯合省屬企業共同打造 1000 億元產業類基金群,為優質種子項目和科創企業提供全階段資本賦能。
這一戰略在 2025 年 5 月得到進一步深化。福建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型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強調政府引導基金需 " 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并宣布籌設兩大百億級專項基金—— 100 億元省級并購基金與 100 億元省級科創接力 S 基金。此舉旨在為長期資本與科技型企業構建可持續的接續機制,標志著福建 " 耐心資本 " 生態步入系統化升級新階段。
在一級市場探索多年的福建,在二級市場也收獲頗豐。
今年以來,來自福建的寧德時代、舒寶國際、吉宏科技、容大合眾、安井食品等企業揮起了上市寶捶,與此同時,還有福建德爾、海辰儲能、瀚天天成、樂摩物聯、科拓通訊等多家閩企陸續遞表正排隊 IPO。
2025 年,福建還將跑出更多 IPO。
來源:融中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