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跑出一個超級隱形冠軍:瑞為技術。
值機大廳,旅客們拖著行李箱涌入,過安檢時,不再需要頻繁掏出身份證和登機牌。走進毫米波安檢通道,智能攝像頭同步捕捉面部信息,從進入到離開通道,最快僅需 30 秒。
這些場景,都可能藏著瑞為技術的產品密碼:視覺智能技術。通俗地說,瑞為技術的核心業(yè)務,就是把視覺智能技術應用于各行各業(yè),尤其是機場。
這家從廈門起步的科技企業(yè),其背后站著一位從華為走出的漳州創(chuàng)業(yè)者——詹東暉。
他帶著 5 個華為伙伴白手起家,先在南京試水視頻監(jiān)控設備,又敏銳嗅到人工智能的浪潮,轉身扎進視覺智能賽道。
他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寬,從小米手機的爆款美顏功能,到蘭州機場的全流程刷臉登機系統,再到北京大興機場的人臉識別設備覆蓋率,他用十幾年時間,把 " 讓機器看懂世界 " 的想法,滲透在交通、醫(yī)療等各個領域。
國內視覺智能產品市場,在民航領域,瑞為技術按 2024 年的收入計算,市場份額達 8.9%,排名第一。
01
詹東暉是漳州人,1998 年從南京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yè)。1998 年畢業(yè)后,詹東暉進入華為工作,度過了十個年頭。從研發(fā)崗位起步,歷經項目經理到部門經理的晉升,最終擔任華為某產品線研發(fā)總監(jiān)。
2008 年,詹東暉開啟創(chuàng)業(yè)之旅,帶著 5 個華為同事(兩個架構設計師,兩個項目經理和一個高級工程師 ),在南京創(chuàng)辦了遠立科技。
創(chuàng)立初期,遠立科技發(fā)展方向尚不明確,主要業(yè)務是為第三方提供設計外包服務。當年年底,公司承接了為日本客戶設計網絡硬盤錄像機的項目。
這次經歷讓詹東暉意識到,單純做項目外包不利于公司長遠發(fā)展,于是將遠立科技定位調整為:高性能視頻監(jiān)控設備供應商,專注于高端視頻服務器研發(fā) 。此后,遠立科技在第三年逐漸開始盈利,為諸多視頻監(jiān)控廠商提供原始設計商服務(ODM)。
不過到了 2011 年,詹東暉察覺到安防視頻監(jiān)控行業(yè)成熟速度快,可能在幾年內趨于飽和,且人工智能展現出更大的發(fā)展?jié)摿?,其應用場景不僅局限于視頻監(jiān)控領域 。
于是在 2012 年,詹東暉賣掉遠立科技,獲得了數千萬元的回報。
后來他回到家鄉(xiāng)福建,和核心團隊一起在 2012 年于廈門創(chuàng)立了廈門瑞為信息。
選擇在廈門創(chuàng)業(yè),一方面是出于家鄉(xiāng)情結,另一方面是廈門對先進制造業(yè)的扶持政策吸引了他。
創(chuàng)業(yè)初期,瑞為技術選擇從消費電子賽道切入。2013 年,小米團隊找到瑞為,希望做一款能 " 智能識別人臉五官 " 的拍照功能,瑞為團隊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將算法做到了手機端上。而后,小米 3 手機的智能美顏拍照上線,反響良好。
這次合作成為瑞為技術的 " 敲門磚 ",此后,聯想、華為等手機廠商,以及康佳、創(chuàng)維、TCL 等智能家電領域企業(yè)也紛紛與瑞為展開合作,到 2014 年上半年,國內七成以上帶人臉識別和手勢識別的智能電視,用的都是瑞為的技術 。
2016 年,公司確立 "AI + 公共安全 " 與 "AI + 商業(yè)數智化 " 雙輪戰(zhàn)略,開始在智慧機場場景布局。
源于日常坐飛機時看到長長的安檢隊伍,詹東暉思考能否用 AI 技術讓出行更簡單,這個樸素的想法成為公司后來的核心業(yè)務方向 。
2017 年,瑞為技術入選機場人臉識別系統供應商名錄;2018 年 1 月,助力蘭州中川國際機場實現全球首例全流程刷臉登機系統商用,讓蘭州機場成為智慧機場標桿。
2019 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運,瑞為技術提供超 300 套人臉識別設備及系統,覆蓋值機、安檢、登機全流程,市場占有率突破 90% 。
亮眼的技術實力也引來了資本關注,2018 年 5 月,完成 B + 輪融資,英特爾作為戰(zhàn)略投資者加入;2019 年,綠地集團注資超 1.56 億元,此外,賽富投資基金、上海機場旗下泓宇資本、招商局資本等一眾機構也紛紛跟投。
2022 年,公司收入為 0.78 億元,2023 年,收入增長至 2.42375 億元,2024 年收入增至 3.95 億元,年內利潤 828 萬元
02
通俗來說,瑞為技術的核心業(yè)務,就是把視覺智能技術,運用到各個行業(yè)里,比如機場。
產品矩陣中," 萬衛(wèi)智慧登機門 " 是收入貢獻的主力。
這是一款機場智能設備,簡單來說,就像是機場登機口的 " 智能小衛(wèi)士 "。
以前,傳統的登機閘機主要靠紅外技術,功能比較單一,大多只能簡單地開關門,旅客身份核驗得靠人工,還容易出現有人尾隨、冒名登機等安全問題,地服人員也得時刻盯著,工作負擔重。
而 " 萬衛(wèi)智慧登機門 ",運用了多傳感器、多模態(tài)視覺感知技術、 AI 技術,就像給登機門裝了個超厲害的 "AI 大腦 ",能精準地識別出每一位登機旅客的身份,而且準確率超高。
有了這款登機門,旅客只需輕松走過登機門,即可完成身份核驗與安檢,整個過程僅需 3 - 5 秒,每小時可保障超過 600 人次的快速通行。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全球視覺智能產品市場規(guī)模預計從 2020 年的 136 億美元增長至 2025 年的 346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20.7%。
中國市場增長更為迅猛,預計同期市場規(guī)模將從 32 億美元增長至 123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31.2%。
市場爆發(fā)的原因包含幾個層面:
在安防領域,對公共安全監(jiān)控智能化需求持續(xù)攀升;
在交通領域,智慧交通建設對車輛和行人的智能識別與管理需求日益增長;
在商業(yè)領域,企業(yè)為提升運營效率和消費者體驗,對消費者行為分析、客流統計等智能應用需求大增。
更遠的將來,一些新的視覺智能場景也逐步出現。
比如在遠程醫(yī)療,高清實時的視頻圖像傳輸與智能分析,能輔助醫(yī)生精準、高效地進行遠程診斷。
以阿壩州黑水縣人民醫(yī)院為例,自 2023 年 5G 遠程影像會診系統上線后,當地醫(yī)院與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yī)院的專家實現了高效協作。某日清晨,嘉興市第二醫(yī)院組團式幫扶專家付振華,通過該系統為黑水縣人民醫(yī)院的患者李大爺診斷病情。
其次,在智能零售領域,一些大型超市借助 5G 網絡實時監(jiān)測與分析店內的消費者行為,能夠清晰捕捉顧客在超市內的行動軌跡、在貨架前的停留時間、對不同商品的關注度等。
再次,在智能家居領域,視覺智能門鎖、智能攝像頭等產品需求增長。
在 5G 技術的助力下,智能攝像頭的遠程監(jiān)控功能得到優(yōu)化。以往受網絡帶寬限制,遠程查看時畫面模糊、卡頓、延遲嚴重,而 5G 的高帶寬特性可實現實時高清監(jiān)控,甚至支持 8K 高清視頻流。用戶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清晰、及時地掌握家中動態(tài)。
來源:鉛筆道